目前分類:鳳凰花下說舊事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螢幕快照 2020-03-21 下午1.11.02.png

(圖片取自網路)

林旺與誠正(黃埔)新村的一段情緣

作者:曹元禮

說到大象林旺,相信很多人都忘不了牠。牠和孫立人將軍及誠正(黃埔)新村有一段不可分割的情緣,讓我們一起暸解這段有趣的過往。

林旺原名「阿妹」,以緬甸語發音「妹」字的尾音是輕音,介於妹和咪之間。牠是一頭亞洲公象,出生在緬甸的叢林,原本從事伐木工作。日本佔領緬甸後徵集眾多大象作為搬運輜重的工具,阿妹就是其中之一。新一軍在緬甸對日作戰,不但拯救了英國駐緬第一軍七千多人,同時也俘獲了十三隻大象。這些象群隨後被編入新一軍,負責馱運山砲和輜重,在之後的各個戰役都少不了這些象群的身影。抗戰勝利後,新一軍肩負廣州受降任務,牠們又隨留後部隊一路從臘戌不見天日的緬甸叢林浩浩蕩蕩長途行軍千里來到廣州,但在長途跋涉中有六頭大象病死途中,其餘的象群留在了廣州並參與了興建「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碑」的工作。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孫立人將軍受命成立第四軍官訓練班來到鳳山,見舊有的日本南進基地及毗鄰的軍官眷舍多有殘破,急需修復 ; 「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也在日軍戰俘們和象群一年多的施作下即將峻工,且由於這些大象食量頗大,在廣州城裡飼草料供給不易也無法負擔,遂計劃俟墓園完成後將其中四頭大象分送到北京、南京、上海和長沙的動物園去豢養,留下三頭撥到台灣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灣子頭營區協助整建。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中秋節當天,負責興建陣亡將士公墓的工兵營長湯克振與正在廣州招兵的特務營長王學義率領舊屬攜同家眷和一群響應救國的流亡學生搭乘四川輪赴台,「阿妹」、「阿沛」、「阿蘭」這三頭大象亦隨船抵達高雄。輪船逐漸靠岸,原先那一群中秋夜在甲板上對月高歌的流亡學生響起了一片呼聲,忽見碼頭上三輛美式十輪大卡車駛到船邊,車門開處孫立人將軍身著馬褲,黑馬靴,戴著麥克阿瑟式的太陽眼鏡出現在大家眼前。工兵營長湯克振和特務營長王學義見老總孫立人將軍親自來接船立即率所有官兵向他敬禮,孫將軍回以軍禮後,再次引得船上的歡呼、鼔掌聲不斷,一時間場面變得更加熱烈壯觀了。碼頭上湯克振把妻舅——前新一軍五十師砲兵營長胡德華的長子胡興中帶到他父親面前,就在這個當兒,船上的大吊桿轟然啟動,從船艙中用網袋吊出一個胡興中從沒看過的龐大怪物,長著長鼻大耳,四隻腳挿出網外,隨著大吊桿的移動垂降在裝滿了香蕉葉的十輪大卡車上,這個情景引起了一陣騷動,讓碼頭上沒看過大象的老百姓和胡興中終生難忘,這一奇遇也成為胡興中日後津津樂道的趣事。這三頭大象的出現也讓其他不知詳情的新一軍成員也大為感動,沒想到孫立人將軍未曾忘記牠們,居然跟自個兒一塊搭船來到了寶島台灣。


這三頭大象隨著車隊被載到陸訓部第四軍官訓練班營區,由兩個拿著紅巾長竿標槍的士兵看管放牧,豢養處安排在軍校和步校分界的曹公圳(鳳山溪支流)旁,與警犬隊及馬教所相鄰。可惜的是阿蘭初到營區沒多久就因水土不服而死亡,剩下阿妹和另一頭母象阿沛為伴。除了協作一些工務外阿妹和阿沛也常成為幼年兵學員課餘閒暇時的最佳伴當,有時外賓來訪,孫將軍一定會帶來見見牠們。阿妹和阿沛不但成為新一軍和幼年兵眼中的亮點,也是誠正新村和二村的眷屬以及誠正中小學學生最期望見到的對象。鳳山地處亞熱帶天氣炎熱,尤其是盛暑之日更是燠熱難當,幸好象舍旁邊就是河灣,每天工餘之後管理的士兵都會讓牠們下河泡一陣子清涼的泥水浴消消暑。台灣南部盛產水果和農作,阿妹和阿沛每天的飼草料外還有紅薯藤和水果加餐,尤其是香蕉、芭蕉、鳳梨、甘蔗、西瓜、紅薯…等應季瓜果副食,餐餐更換供應不缺,這對牠們來說不啻是個高級享受。另外,每天下午四點以後更是牠們野放的好時光,都會由士兵帶著到東六巷一三一號及一三二號後院毗鄰三村的那一片草坡打滾蹓彎,順便吃吃南美假櫻桃(昂噶豍——台語發音)的漿果。有時饞了,就會伸長鼻子越過顧家和孫家的後院高牆偷吃芭蕉和芒果,另外,誠正學校操場後方靠近馬路邊田裏的甘蔗、紅薯和紅薯藤也常是牠們下手的目標,不時惹得農夫去營區抗議,害管理單位賠錢了事。

 

大象記性很好,尤其會記仇。某天中午飯後,胡興中和李夢雄一起要回誠正學校上下午課,走到五巷時,老遠就看見兩頭大象慢慢走向紅薯田,他倆非常興奮的跑了過去,連忙拔起紅薯葉餵牠們,看大象吃得津津有味,胡、李兩人拔得更加起勁。當胡興中正再要抬頭餵紅薯葉時,突然看到身旁的大象用鼻子把李夢雄高高捲起,放在兩根長長大牙上,隨即一抖就把李夢雄摔到五六公尺外,弄得李夢雄滿臉灰土驚悸萬分,嚇得連爬帶跑逃了,胡興中見狀也嚇呆了拔腿就跟著李夢雄往教室跑。兩人跑得臉色發白,上氣不接下氣,見大象沒追過來才吁了一口氣。事後胡興中才想清楚,一定是李夢雄捉狹的在葉子裡包了石頭惹火了大象!


好景不常,沒兩年母象阿沛也在民國四十年(公元1951年) 因腸胃出血而消香殞玉了,只留下壯年的阿妹孤零零的遊蕩在營區和誠正操場邊。聽學長說阿沛死後軍方用卡車載去處理時,阿妹頗為不捨,追著卡車試圖用鼻子把牠從車上搆下來,但因腳上帶著沈重的腳鏈跑不快無法追上很是沮喪。失去阿沛後,阿妹意志消沈不太進食,孫立人將軍為了讓牠能有個安享的晚年,在民國四十三年(公元1954年)十月底,把牠送給了台北圓山動物園,當年車子載著阿妹路經台北市區時引來不少的路人觀看。台北圓山動物園為了這位嬌客使盡了渾身解數,先是徵求命名引起社會的聚焦,隨之又為阿妹找來了一個三歲的年輕女伴「馬蘭」。但園方總嫌阿妹這個名字不像公象,有失雄性的「尊嚴」遂以較陽剛的叢林之王——「林王」之名來宣傳,但因媒體誤傳以為是「林旺」,沒想無心之舉讓牠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與人們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名字。

阿妹(我還是喜歡這麼叫牠)三十多歲的象齡來到台灣鳳山,搬到圓山後在臺北又住了三十幾年,雖然年紀很大,但是身體很好、脾氣很差,馬蘭過世之後脾氣更差。民國九十二年(公元2003年)二月二十六日,阿妹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度過了牠那「走過戰火,身負傳奇」的一生。

後記

行文至此,我們要特別感謝媒體從業人員羅廣仁先生的尊翁——孫立人將軍的侍從攝影官——羅超群先生,若不是有他在當年留下這麼多的紀錄,我們很難看到當年這些生動的畫面在當年白色恐怖下當局要刻意抹去孫立人和新一軍的史料,若不是他機巧的調包底片密藏多年,這些珍貴的照片差點就消失在歷史洪流中,更看不到照片背後精彩而感人的故事。

更感謝誠正新村的胡興中大哥,多年來一直提供誠正舊事的片段文史記憶和資料,如今才能彙整編撰此文。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念王校長景佑和孫老師菊人

作者:揭鈞

 

 

揭鈞文稿圖檔-1.jpeg

1988年孫立人將軍自由後,見到分別33年的堂妹夫王校長景佑先生。

後排:王勻鴻 、姜曉瑜前排坐地:孫安平、揭 鈞

中排:王景佑、孫立人、孫張美英、孫菊人

 

 

黔山之麓創誠正

 

孫立人將軍在淞滬戰役受傷後到香港療養,尚未復原就回到湖南長沙重新組訓稅警團,這時老家安徽危急,他主動地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尤其是年紀較小的。稅警團後來改名為緝私總隊,日軍威脅湖南時,緝私總隊遷移到貴州獨山、都勻一帶,繼續擴充整訓,有三個堂妹孫菊人、寧人、和璧人年紀很小,跟隨緝私總隊到都勻,後來在貴州上學。

 

另一位安徽出生的書香門第子弟王景佑,家人本來希望他早日工作,補貼困難的家境。但是王景佑上進心很強,不斷求學,而且考上公費的北平師範大學歷史系。他畢業的時候,全國抗日戰爭激烈,知道同班同學孫克剛和地理系畢業的女友盧惠如要到貴州都勻,投奔叔叔孫立人將軍。王景佑仰慕孫立人將軍已經很久,也想參軍報國,於是三人一起長途跋涉到了都勻。

 

抗戰期間,大學畢業生是社會的佼佼人才,他們三位畢業生接受軍人的基本訓練之後,負責軍中文教工作,王景佑起初擔任教官,而且還在貴州一般學校兼任教書,他把歷史當故事來講,學生們非常喜歡他的歷史課。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載自新浪網揭鈞大哥部落格,本篇圖文皆蒙揭鈞大哥授權轉載,為尊重著作所有權人,還請鄉親好友切勿自行轉載,不週之處還請見諒。謝謝!

 

誠正中學照片勾起的回憶

揭  鈞 

私立誠正中學最後的團體照,並祝新年快樂!

 

19540320-誠正中學智班合照-揭鈞-AS.jpg

 

誠正學校是孫立人在台灣身為陸軍副總司令和總司令時,由陸軍總部承辦(私立)的軍人子弟學校。

第二排坐著的是師長們,左起:宋承治,王川磊,劉維典,王榮武,胡惠民,錢自力,王景佑校長,

熊邦彥,陳欽謨,羅翠(萃)謨,劉德嘉,徐裕忠(體育老師)。

前排右一容孝先,右二王本富,右三蔡龍三….右六王冠華,右七楊宗閩....其他同學的名字有些記不得了。

 

一位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的網友,對平遙文化歷史興趣很濃,追蹤山西人劉維典的故事,多才多藝的劉維典是我初中的老師,對我很愛護,指導我誦讀論語、古文、唐詩等,還特別指導我寫書法,他籌組“石室出版公司”,印行他的許多著作,其中有些提到學生,我是他的學生之一。近日這位平遙的網友問我是否有劉老師的照片。

 

我的初中年代(1953-1956)距今2017年超過一個甲子,那個年頭很難得照一張照片,雖然沒有錢,看到心愛的照片還是買下來,我珍貴地做成照相簿,認真地保存起來,帶著它東奔西走,孫將軍被陰謀所害之後,深怕政工人員知道要燒毀,於是藏藏躲躲,甚至帶著它飄洋過海。

 

翻箱倒籠終於找到相簿,拿出來打開時先聞到陳舊的氣味,反而覺得溫馨,也許是對舊書籍敏感,不過心中感觸良多,不覺眼中淚水盈眶。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揭鈞大哥在新浪網的博文:
评马英九的“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
揭 钧
电子信箱了出现了一篇繁体的文章“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一开始读就觉得像马英九先生写的,是吗?
“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 (简体:从敦克尔克到仁安羌)”写的是仁安羌大捷的故事,文中不但找不到"孙立人"的名字,连个“孫” 字也没有。原来这是诚正学校同窗胡兴中,和校友会热心人士曹元礼转来的。
义父孙立人一生有自己的主张、想法、和认识,他是非分明,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他鼓励我学科学,科学精神和态度指引着我,凡事必须最根究底,慎重考察确认。搜查时果然看到马英九先生脸书上这篇文章。原文抄录附在本文后面,以便读者垂察。
为什么要评论?
看过“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我回信给胡兴中和曹元礼同学,告诉他们我看完后百感交集,他们回信告诉我,希望我解释一下仁安羌大捷,希望我写些读后感想。
去年我旁听历史研究院课程的时候,教授安德鲁.亨特(Andrew Hunt) 要我们练习写(历史)书评,原来书评是历史重要的文献和著作,看到“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会误导读者,影响历史的真实,心里要说的话很多,自然想到应该对这篇文章做一个评论,才不辜负胡兴中、曹元礼等同学,还有远征军以及他们的晚辈,以及文友们殷切的期望。
胡兴中是我小学和初中的同学,1988年起,他和他的父亲胡德华老伯常常从澳洲给我来信(那时没有电子信件)。为什么他们跟我通信呢?故事要从师长孙立人将军率领新38师进入缅甸的时候开始,那时胡老伯是113团,第三营副营长,兼第七连连长,所以和刘放吾团长一样,也是亲身带兵取得仁安羌大捷的成员,在这场战役中他和营长张琦一同在第一线指挥,亲眼看到张营长在仁安羌战场上中弹,胡连长跑过去救援,看到鲜血染红的张营长,急救无效,于是他在战场上接任了营长的职务。
胡老伯和我联络的故事,要从1985年开始说起,那年内人姜晓瑜和我回台湾探望阔别19年的义父孙立人,他把一枚美国银星勋章(Silver Star)拿出来,告诉我那是美国赠送给张琦营长的,因为我在加拿大,要我想办法送到中国大陆张琦家人的手中,可是在那个年头他不自由,蒋经国统治的台湾禁止询问或谈论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我怕伤害被询问的人而不敢启齿,回到加拿大华人很少,更不知到那里有远征军老兵,无处问津,不知如何开始寻找张琦的家乡。三年后蒋经国去世,晓瑜和我赶到台湾,就把义父这份心意写成文章,感谢《中时晚报》“人间副刊”栏目主编李季季女士,基于正义而不畏权威,采用而刊登了这篇老将念忠魂的文章,在澳洲的胡德华营长看到了,他立刻来信说他是张琦的同乡,他会帮忙完成这个任务,要我放心。后来他跟当年113团的蒋元连长等联合,共同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些情形我已经在博文 “张琦营长在什么战役牺牲?”中描述了。1988年底,孙将军还写了一封信给胡老伯。

孫將軍寫給胡德華連長的謝函.jpeg

孙立人将军给胡德华连长的谢函 —— 胡兴中寄来的照片。(附圖一)

胡老伯知道我是他儿子兴中的同学,心里非常高兴,所以亲切地和我们常常通信,他在信中表示,113团全体官兵看到孙将军在仁安羌指挥,士气大振,后来看到英国把坦克和炮兵交给孙将军指挥,配合他们攻击,令他们觉得光荣和骄傲。
胡老伯把“孙立人练兵和缅甸仁安羌大捷纪实”的手稿写好后,就影印一份寄给我,他清楚地记述了孙将军在前线指挥的情形。
他告诉我,孙将军指挥作战,一定保留一些后备部队,作为紧急支援的后盾。回忆在仁安羌作战他写道:“第三营由营长张琦率领为预备队,在右翼第一营后跟进。”
仁安羌的战术如何?胡德华先生的手稿写道:"(孙)师长的战术指导,向不重视正面攻击。”很多时候,攻击一回后,孙立人会“命令停止攻击,由第一营派出一部分兵力,向右迂回形成包围。”,后来第三营联合攻击时,他写道:“张琦近视带眼镜,反光被敌发现,敌人火力集中其附近,张琦中弹卧倒。”胡先生和其他官兵也指出,孙将军看到张琦为国牺牲,吩咐把尸体带着,将来带回他的故乡,可是长年征战,没有如愿。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埔新村民居---精筆素描

20140725-黃埔新村-PCB-1WS.jpg

早期的誠正(黃埔)新村民居原本蘊含著樸拙簡約的風格,民國三十八年底三十九年初來台的軍眷多了,一個門襠子裡有時多到要分由三家住在一起,可以想見各家住得是何等的壅擠侷促,但這些軍眷還是發揮了小院相扶相助的精神,彼此緊密地生活在一起。隨著年月的飄逝,孩子大了人口也多了,居住空間更顯不足,於是家家戶戶開始在院子裡自己分配到的區域陸續增建新屋。圖左有煙囪的房屋是舊有房舍,右邊的這幢是後來新建的,特別用Photoshop精筆素描的效果以為留念。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誠正新村的老學長和鄉親們提供早年的資料,讓“誠正新村”文史紀錄的第一步 ——“新村第一代居民歸戶”跨前了一步。

2016誠正文史-R1-WS.jpg

“誠正新村第一代居民歸戶”這個行動,主要的是讓當年被政府刻意清洗的誠正(黃埔)新村文史,能夠藉由後人的補綴而呈現真實的村史。

如果您也認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工作,竭誠歡迎您一起來努力!若需提供資料或索取文史訪談表單,

請聯絡 曹元禮 E-mail:smilewillie99@yahoo.com.tw 謝謝!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黃埔新村原名誠正新村,後因陸軍總部北遷,陸軍軍官學校在此地復校,民國四十四年孫立人冤案後改為黃埔新村

誠正新村的改名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局為徹底清除孫立人將軍有關的一切,而設計的系列作法之一

黃埔眷村WEB SOURCE-C-SS.jpg

(附註 1 :現今許多網站資料均指”民國三十九年因陸軍總部北遷,黃埔軍校在鳳山復校而改名為黃埔新村”,實際上是大錯特錯,這是當初政府為清除孫立人有關資料而設的說法,第一:黃埔軍校並非在台復校,而是以鳳山陸訓部學生總隊學員為學生,教導團亦為第四軍官訓練班的教導為師資來源,並將原屬陸訓部的訓練基地作為校地以流過校區的曹公圳支流為界,分別設立陸軍軍官學校與陸軍步兵學校,現在軍校門楣仍是“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在民國一百零二年高雄市文化局委託台南古都文教基金作黃埔新村文史調查時就有第一代居民的個人軍職資料顯示民國四十二年仍記註其住址為“誠正新村...”,可見並非是三十九年因前述原因而改名。以文史資料處理的角度來看,高雄市文化局和文資局應率先更正才是。

(附註 2 :經姚世芳姚二姐電告指出”民國三十九年改名為黃埔新村”時間上有錯,經去函向最早隨孫將軍來台的兄長們求證此事,確定為民國四十四年後因孫立人將軍案而改名。也一併向姚世芳二姐及諸兄長致謝!)

WEB-黃埔新村俯視簡圖-NEW-S.jpg

黃埔新村的地理位置,北起鳳山中山東路;東與維武路(軍校大馬路)相通,隔路即是陸軍官校(黃埔軍校);西與王生明路相鄰;南邊與陸軍步兵學校為界。 黃埔新村總面積約十公頃,呈長方形南北走向,新村大馬路直貫整個村子,分隔成東西兩個居住區,眷舍呈棋盤式格局,各有六個巷子。由北往南向誠正國小推去,分別是:東、西一巷;東、西二巷;東、西三巷…到東、西六巷止,村子底即是前陸軍子弟中小學(現今的誠正國小)。

黃埔新村門牌號碼的排序很有興味,起自西一巷一號,由右往下序號到巷底再往左序號到巷子頭,再續接西二巷右手第一家,復往右手向下序號,至巷底再往左依序向巷子頭序號…門牌號繞行到西六巷左手第一家後就接到誠正國小,再由誠正國小拉到東一巷…如西邊巷子繞行方式續號。門牌號一到六巷門牌號碼總計到一百三十二號止,還有東一橫巷一百三十三號到一百三十七號;東二橫巷一百三十八號到一百四十五號 ; 國校巷七十八號 , 七十八號之一及之二 ; 另外西一巷在醫務所與一巷之間尚有一百四十六號到一百四十八號的門牌設置。 很多外人不知道西二巷沒有十三號這戶,十二號之一到之四實是《十三號》這戶的地址。還有東一橫巷一百三十三號到一百三十七號;東二橫巷一百三十八號到一百四十五號(相信還有不少鄉親不知道這些巷子門號),也就是以前福利社那排房子(東二橫巷)和它後面的村幹事家那一排(東一橫巷)的住戶區。 全村最盛的時期約有四百五十餘戶,分住在這一百四十八個門牌號房舍中。最讓人想不到的是新村原本還有西七巷的設置,這個巷子早年位於幼稚園和陸軍子弟誠正小學之間,由盧家商號那裡銜接進入菜市場(當時在這巷子居住的有早期學長唐子龍),後來在民國四十幾年因種種考慮而封閉撤除了這條鮮為人知的西七巷。

 

早期住戶大部分以陸訓部第四軍官教導團(皆為新一軍三十八師骨幹)為主,以及少部分陸軍總部的軍官所構成,陸總部陸續北遷後,除一部分留下的老住戶外,大都由陸軍官校其中有許多是負有特殊任務奉命監視“留在村裡的孫立人部屬”步兵學校的軍官接續住下。民國五、六十年期間,陸續也有非軍眷的外來人口搬遷入,逐漸形成一個多元的眷村組合。


文章標籤

黃埔新村文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